国际化学顶刊发文称中国论文“灌水”导致期刊质量下降,并宣扬压榨学生、性别和种族歧视观点|科研圈日报
“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学术生态
化学界顶刊发文称中国论文“灌水”导致期刊质量下降,并宣扬压榨学生、性别和种族歧视观点
Tomáš Hudlický,图片来源:布鲁克大学网
6 月 4 日,国际知名化学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在线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作者为加拿大布鲁克大学教授 Tomáš Hudlický。文章内容被质疑歧视女性和少数族裔,并且暗示中国论文发表量的快速增长导致国际期刊平均质量下降,文中甚至还提出了“学生应无条件服从于导师”的观点。
文章原本是从 30 年前苏黎世理工学院 Dieter Seebach 教授的一篇综述文章出发,针对近年来有机合成领域的发展而发表的一些评论性观点。文章称,过度强调劳动力的多样性,其实是在影响学术公平。并且谈到科研诚信时,文章称过去 30 年来,实验部分的整体质量出现下滑,出现频繁撤稿,潜在欺诈也变得相当普遍。在分析其原因时,作者写道:
“在 21 世纪,更多有机合成领域的出版物来自中国,而非任何其他国家。中国学者在‘西方’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压力是巨大的,因此欺诈和不当的论文发表行文是常见的,这并不奇怪。”
该文章在线发表后,引起全球众多科研人员的抨击。中国化学会 6 日也在官网发声谴责作者 Tomáš Hudlický,声明称:“文章中多处涉及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不当言论,作为化学领域学术团体,中国化学会坚决反对作者观点。尤其是作者对中国化学界的武断判断及诋毁,是对致力于为化学学科发展不懈奋斗的中国化学家群体的整体伤害,已经迅速在中国化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愤慨。”中国化学会要求其尽快改正并公开道歉,并敦促《德国应用化学》严肃处理此事。
多方压力之下,目前涉事文章已被撤回。6 月 5 日,《德国应用化学》主编 Neville Compton 在期刊官网发表声明称“坚决与文章观点划清界限”,并表示接下来将进行内部调查,“将于下周公布正在采取的行动“。(科学网,中国化学会、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 新型冠状病毒
转基因奶牛可生产新冠病毒多克隆抗体,计划今年夏天开始临床试验
图片来源:SAB BIOTHERAPEUTICS
近日,美国 SAB 生物制药公司通过对奶牛进行转基因改造,产出对抗 SARS-CoV-2 病毒的人源化抗体,计划于今年夏天开始进行相关临床试验。
目前,大多数试图生产新冠病毒抗体的公司希望能大规模生产性状一致、能附着在病毒特定位置的单克隆抗体。而奶牛则可以产生出多克隆抗体,识别病毒的多个部位,即使病毒发生变异抗体也可能保持有效。并且由于奶牛体型较大,SAB CEO Eddie Sullivan 表示,一头奶牛在 1 个月内就可以产生足够的抗体来治疗数百名患者。在疗效方面,该公司宣称在中和病毒的体外实验中,奶牛产出的抗体效力达到康复患者血浆的四倍。
Sullivan 透露,公司希望在未来几个月内开始临床试验,以测试从奶牛血液中分离出的抗体是否能防止健康人被 SARS-CoV-2 病毒感染,以及是否对患者有益。(Science News,SAB Biotherapeutics)
羟氯喹论文撤稿后续:论文作者之一被犹他大学解聘
据 STAT 报道,犹他大学已经与羟氯喹撤稿论文作者之一 Amit Patel 达成“双向同意”,终止 Patel 的教师聘任。大学发言人称:“(Patel)被终止的职位是生物医学工程系的一个无薪兼职职位。”
此前,Patel 共同署名的论文在《柳叶刀》发表,证明羟氯喹和氯喹对新冠治疗没有任何益处。论文引发高度关注,并促使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暂停“团结试验”(Solidarity Trial)中的羟氯喹试验。随后,研究数据来源、医疗数据分析公司 Surgisphere 受到广泛质疑,最终《柳叶刀》于 6 月 4 日宣布撤回该论文,《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也在同日撤回一篇使用了 Surgisphere 数据的文章,其中 Patel 也是共同作者之一。
STAT 报道指出,Patel 似乎在促成与 Surgisphere 的合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犹他大学发言人拒绝评论解聘决策是否与撤稿有关。Patel 没有答复 STAT 的邮件采访请求。(STAT)
· 环境与生态
穿山甲由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提升至一级
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近日,为进一步加大对穿山甲的保护力度,我国将穿山甲属所有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至一级,这标志着当前在我国自然分布的中华穿山甲,以及据文献记载我国曾有分布的马来穿山甲和印度穿山甲将受到严格保护。
据了解,中华穿山甲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陆地区长江以南 17 个省区市。由于过度猎捕利用和栖息地破坏,其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保护形势非常严峻。根据 2003 年发布的第一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中华穿山甲分布范围已缩减至 11 个省份,数量降至约 6.4 万只。
为加强对穿山甲的保护,我国于 2007 年严格禁止从野外猎捕穿山甲;2018 年 8 月,全面停止商业性进口穿山甲及其制品,并通过开展专项行动等措施,加大对破坏穿山甲等野生动物资源犯罪的打击力度。但由于该物种栖息地不断受到干扰破坏,对滥食穿山甲惩处力度不够等原因,穿山甲资源急剧下降趋势未能彻底扭转。下一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继续采取系列措施,强化穿山甲保护拯救工作。(新华网)
Science:如果全球碳排放量不减少,红树林将于 2050 年消失
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预测,如果全球碳排放不减少,到 2050 年,其引发的海平面上升将使红树林无法生存。相关论文于 6 月 5 日在《科学》发表。
红树林的垂直增生特征对生态系统很重要,这使得它吸收温室气体的能力大大超出其他类型的森林,并在陆地和海洋之间提供缓冲,有助于保护陆地上的人们免受洪水的影响。研究人员利用 1 万年前地球经历冰川消退时的沉积物档案,估算了在高碳排放和低碳排放时海平面上升速度所对应的红树林生存可能性。研究人员发现,在高碳排放场景下,海平面上升速度会超过每年 6 毫米,红树林将有超过 90% 的可能停止生长;而当海平面每年上升小于 5 毫米时,红树林可以垂直增生以适应环境。
这项研究的首席研究员、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系的 Neil Saintilan 教授说,如果各国不共同努力减少碳排放,那么热带地区海岸线的海平面上升速度将“很容易超过”6 毫米的临界值。(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Science)
· 疫情通报
6 月 7 日全国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4 例
据国家卫健委官网通报,6 月 7 日 0—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4 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四川 3 例,上海 1 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2 例(均为境外输入);当日无转为确诊病例;截至 6 月 7 日 24 时,全国累计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83040 例,累计死亡病例 4634 例。
根据世卫组织通报,截至欧洲中部时间 6 月 7 日 10:00(北京时间 6 月 7 日 16:00),过去 24 小时内全球新增确诊病例 136 409 例,新增死亡病例 4 586 例;全球累计确诊病例 6 799 713 例,累计死亡病例 397 388 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
编写:闫硕、梁珏瑜、贾楠、戚译引
编辑:戚译引
——END——
▽ 精彩回顾 ▽